2016年9月10日,一支由来自东南亚和非洲等25个国家的45名成员组成的“应对气候变化与绿色低碳发展代表团”考察了我国首座“建筑垃圾资源一体化示范工厂”。对我国建筑垃圾资源化处置水平和运行模式以及节能减排效果进行了深入了解。
“应对气候变化与绿色低碳发展代表团”是“南南合作”背景下,由国家发改委应对气候变化司针对发展中国家主办的培训项目,是习近平主席提出的“十百千”项目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通过深化与发展中国家交流合作,帮助成员国家提高应对气候变化的能力。自2011年开办以来,已经举办了12期,为58个发展中国家培训了533名学员,此次考察的代表团是2016年第三期培训班成员,由来自25个国家的45名代表组成。
十八大以来,国家生态文明建设成为中国社会建设战略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家在引导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在大力推动以低碳科技为主导的发展模式。而作为国家经济发展基石的制造业则成为减碳增效的主阵营,尤其是在资源化企业中,新技术、新工艺、新模式的融入,正为行业的绿色发展源源不断的输入能量。以建筑垃圾资源化企业来说,相比发达国家高达90%以上的处置利用率,我国建筑垃圾资源化水平仅接近5%,正处于起步阶段。由于处置利用水平的相对滞后,一方面造成了大量的可再生资源的浪费,另一方面由于建筑垃圾构成的复杂性和巨大的产出规模,给生态环境带来极大的危害。随着国家在资源综合利用方面支持力度的逐步加大,由该领域内相关企业和研究单位以及关联机构组成的“建筑垃圾资源化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成为突破“我国建筑垃圾资源化技术瓶颈”的关键组织。
“联盟”自2011年起,着手从建筑垃圾源头进行深入研究,控制了建筑垃圾输送过程的二次污染,并对建筑垃圾的分解、分离、分类技术和关键装备国产化能力实现了突破。同时,“联盟”内部通过技术资源的有效共享,整合创新了百余项关键技术,发布了108项建筑资源化相关标准。随着技术的积累和不断突破,联盟成员单位完成了国内首个“建筑垃圾资源一体化示范项目”的落地运营。该项目把建筑垃圾通过定向无害化处置,生产多种可再生资源,再通过深加工开发成市场所需的绿色建材产品。
由主生产工艺和节能环保工艺两套系统的深度融合构成该项目的环保制造体系,实现了进场建筑垃圾全面资源化、资源化过程中环保达标、再生产品附加值高更具市场竞争力。
“减少(替代)水泥技术、精确分离分类分选技术、骨料再生技术”等多个低碳技术被应用于项目的环保生产系统中,以减少(替代)水泥技术来说,该技术原理是:通过对建筑垃圾初选系统分拣出的红砖和再生骨料生产收集的石粉进行不同工艺的粉磨处理,制备出再生活性超细微粉,可用于精品砂浆、再生混凝土生产。这些融合了低碳技术开发的产品具备更高的产品附加值和质量标准,同时,由于制备终端产品的微粉原料可以替代或减少水泥的用量,从而为减少碳排放量做出贡献。据建筑垃圾资源化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测算:建筑垃圾再生粉替代水泥的替代率不低于16%,每节约1 吨水泥可减排少不少于700kgCO2,以年处理建筑垃圾100万吨为基数,相当于减排二氧化碳20万吨以上,其巨大环保价值不言而喻。
建筑垃圾资源一体化项目的落地运行不仅代表着我国建筑垃圾资源化的技术水平,同时向世界展示了我国在该领域的新标准、新高度。2015年该项目成果在巴黎举办的联合国气候大会期间展出后产生巨大的国际影响力,包括法国法亚集团和美国混凝土协会等企业和组织先后考察该项目并给予肯定。
此次考察的代表团成员在活动期间同项目技术人员进行了深入交流,对关键装备技术、减碳技术应用和信息化平台的建设等问题展开探讨。来自坦桑尼亚卫生部环境卫生处官员菲扎(Ms.Abbas Faiza)表示,对中国建筑垃圾资源化的能力感到震惊,认为该项目在全球倡导绿色发展的背景下,更应当到发展中国家和相对落后的国家进行推广,使这些国家能在发展的过程中更好的控制住气候变化。